天竺黃的功效與作用
【別名】竹黃、竹膏、天竹黃、竹糖
【藥材性狀】本品為不規(guī)則的片塊或顆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藍色、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的潔白色,半透明,略帶光澤。體輕,質硬而脆,易破碎,吸濕性強。無臭,味淡。
【性味歸經】甘,寒;歸心、肝經。
【功能主治】天竺黃有清熱豁痰、涼心安神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熱病神昏,中風痰迷,小兒痰熱驚癇、抽搐、夜啼。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研末,每次0.6~1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敷。
【禁忌】無實熱痰火者慎服,脾虛胃寒便溏者禁服。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華思勞竹等桿內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塊狀物。秋、冬二季采收。 【貯藏】置干燥處,密閉保存。 【鑒別用藥】竹茹、竹瀝、天竺黃均來源于竹,性寒,均可清熱化痰,治痰熱咳喘,竹瀝、天竺黃又可定驚,用治熱病或痰熱而致的驚風,癲癇,中風昏迷,喉間痰鳴。天竺黃定驚之力尤勝,多用于小兒驚風,熱病神昏;竹瀝性寒滑利,清熱滌痰力強,大人驚癇中風,肺熱頑痰膠結難咯者多用;竹茹長于清心除煩,多用治痰熱擾心的心煩,失眠。 【各家論述】 1.治小兒驚風天吊,鎮(zhèn)心明目,去諸風熱。療金瘡。止血,滋養(yǎng)五臟。(《開寶本草》) 2.竹黃性緩,清空解熱,而更有定驚安神之妙,故前古治個兒驚風天吊,夜啼不眠,客忤痢瘧及傷風痰閉,發(fā)熱氣促,入抱龍丸,治嬰科驚痰要劑。加大人中風,失音不語,入風痰藥中,亦屢見奏效。(《本草匯言》) 3.善開風痰,降熱痰;治痰滯胸膈,煩悶,癲癇;清心火,鎮(zhèn)心氣,醒脾疏肝;明眼目,安驚悸。療小兒風痰急驚客忤。亦治金瘡,并內熱藥毒。(《本草正》) 【臨床應用】 1.小兒驚風,中風癲癇,熱病神昏。天竺黃清化熱痰,清心定驚之功與竹瀝相似而無寒滑之弊。治小兒痰熱驚風,常配麝香、膽南星、辰砂等,如抱龍丸;治中風痰壅、痰熱癲癇等,常配黃連、菖蒲、郁金等;治熱病神昏譫語,可配牛黃、連翹、竹葉卷心等。 2.痰熱咳喘。天竺黃以清熱化痰,常配瓜蔞、貝母、桑白皮等藥用。
免責聲明